相反,荀子思想以礼为核心,礼在荀子这里已经不是孔孟意义上的礼了,而成为一种社会法度和规范,礼逐渐失去其原始民主性而显露出其阶级统治工具的面目。
儒学从曲阜的地方文化发展成为中原文化,这是其第一期的发展。那时候有人对我说,之前开过这门课的是梁漱溟,时间是1923年。
李琳:杜教授,这么看来,您是选择了人文科学中最难的一部分来研究,因为文化是最纷繁复杂、最难以一言以蔽之的。以前的新儒学(Neo-Confucianism)是指明清以来的儒学,又称儒学第二期的发展。这个观念到今天还有非常大的说服力,因为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对西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。您能否论述一下您对启蒙和现代主义的看法。杜维明:应该这么说,如果一件事情能够描述得简单明了,我们就是要用最简单、最清晰的方式来描述,但是如果这种方式不能把现象描述得很全面,我们就不能为了追求清楚的表达方式,而忽略了复杂的层面。
此外,各种利益团体也因此而重新整合,所以我们说启蒙是一个历史现象,它带动发展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。我们强调坚持儒学的根源性或者特殊性,因为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开发出儒学的普世价值。实际上,墨子非乐,意在舍末求本,此本存乎于志,其志尚不在小。
除此以外,荀子还指出乐舞对强健体魄、训练队列和巩固国防具有重要作用:故听其雅颂之声,而志意得广焉。如他所言:故乐行而志清,礼修而行成,耳目聪明,血气和平,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,美善相乐。天子至尊,为其演乐者共六十四人。后者论其社会规范,旨在谐和人伦。
按照我的理解,乐是一种伴随审美愉悦的艺术表现,关乎人之感性。墨子论说中所隐含的吊诡之处,在于他念兹在兹的是黎民的幸福生活,但却没有看到这种生活的保障不只系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满足,而且涉及情思意趣等高层需求的实现,这后一范畴就包括艺术欣赏和审美愉悦之类情感和精神需求。
那样的话,人们就会各自为战,相互争夺,造成社会动乱,导致灾难和贫困接踵而至。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,非为其目之所美,耳之所乐,口之所甘,身体之所安,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,仁者弗为也。老与迟者,耳目不聪明,股肱不毕强,声不和调,明不转朴。③为了匡正儒家学说的流弊,墨子教导其弟子魏越五条治国原则,即:国家昏乱,就教其尚贤尚同。
这就离不开寓教于乐的审美体验之助。因此荀子断言:夫民有好恶之情,而无喜怒之应则乱(23)。如他所言: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,非以大锺鸣鼓、琴瑟竽笙之声,以为不乐也。于是,墨子深信,执政的第一要务,就是满足民众的基本物质需求。
另一方面可规范人的道德行为,和谐社会人际关系。有论者认为,墨荀两人在音乐问题上的分歧,主要源自两人迥异的社会背景。
参阅王焕镳:《墨子集诂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5,第33-34章。礼制则使社会贵贱有等。
诚如荀子所言,观赏乐舞表演,君子乐得其道,小人乐得其欲。他之所以质疑耳目声色等人之所欲,是因为他怀有更加崇高的追求。墨子之‘节用也,则使天下贫。墨子之所非,荀子之所是,彼此观点针锋相对,掀起一场跨越历史时空的音乐论辩。(26)墨子所言,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利益,这些人贫困潦倒,没有受过教育,社会地位低下,每日为生计四处奔波,无暇顾及音乐或参与其他娱乐活动。一方面,音乐需要大量年富力盛者去训练演出,这批人本应从事社会生产,现今却为王公贵族的一时享乐,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虚耗一空。
此三者若能落实,自然会政通人和,国泰民安。那么,如何才能保证一个群而有分的社会长治久安呢?荀子认为礼乐是良策。
荀子深知,治国以敬,齐家以亲,修身以顺。③墨子:《公孟》,见王焕镳:《墨子集诂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5,第1101-1102页。
他本人率先垂范,不遗余力,猛烈抨击儒家思想,认为其祸国殃民。如其所言:故乐在宗庙之中,君臣上下同听之,则莫不和敬。
第四,儒家主张宿命论,造成民众怠惰顺命,不思进取。而墨子崇俭尚用,反对礼乐,从中看到的都是不好的后果,因此持消极功利主义立场,于是从反面否定和反对音乐。这一点明确地反映在荀子对音乐的至高期许里。如上所述,墨子认定人的首要需求是有饭吃、有衣穿、有房住,至于其他需求,则无关紧要。
②参阅《论语》:孔子谓季氏,‘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,孰不可忍也。……墨子虽为之衣褐带索,啜菽饮水,恶能足之乎。
但就乐而言,上列两义合训,基于心物不分,其理彼此相通,可谓乐之品性使然。此掌不从事乎衣食之财,而掌食乎人者也。
墨子的理想是上法圣王之事,下种万民之利,因此总将满足民众的基本物质需要视作执政的圭臬,并将其作为艺术和感官享受的价值的先决条件。最后需要指出的是,荀墨相对立的观点,还与各自对音乐功用的认知密不可分。
荀子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,驳斥墨子的非乐之说,认为后者囿于己见,失之褊狭,蔽于用而不知文(27)。另见孙诒让:《墨子闲诂》,中华书局,2001,第459页。乡里族长之中,长少同听之,则莫不和顺(18)。墨子崇俭尚用,反对礼乐铺张,持消极功利主义立场。
如此一来,天下之害,将安可得而治与?若依靠音乐救民于水火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乱争则兵弱城犯,敌国危之如是,则百姓不安其处,不乐其乡,不足其上矣。
荀子之所以如此看重音乐,就是因为好的音乐可以导人情,正人心,使天地万物各安其位,和平共处,兴旺发达。荀子论乐,说理圆通,视野开阔,一方面着力揭示音乐的体用,另一方面深入探究人类自我表现和审美享受的深层需要。
因此,墨子所思所言,虽关心民生,但失之偏狭,蔽于物而不知人,由此陷入只重物欲而不知民爱的尴尬,其结果只能是出力而不讨好,难以得到广泛认同。荀子贵乐重礼,力主人文教化,持积极功利主义立场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